投資人要與你合作之前,一定會先Google你,他查詢到的關鍵字會是什麼?如果能有足夠的曝光度,就更會跳過基本問題直接溝通深入題。
派康叔去建立「衛」,既是二次東征自然的後續發展,同時也是封建的開端。二次東征因管、蔡不服周公繼承權力而起,卻沒有在管、蔡被壓服之後結束。
武王死時,周公留在周原根據地,管叔、蔡叔卻遠在東方,繼承過程中周公得到了遠高於管叔、蔡叔的權力,於是引起管、蔡的強烈不滿。周代的成立沒那麼簡單,沒那麼便宜。史料上沒有辦法確認在武王兄弟中,周公究竟排行第幾?但綜合各種說法,很有可能管叔、蔡叔長於周公。找出有效的擴張方式,並貫徹意志予以實現的,也不是武王或成王,是周公。未經檢驗的印象想像,認為商人控制了龐大的地理區域,周人從西方壯大崛起,翦商之後,就承接了商人控制的區域,然後將這些區域分封給不同的人,負責管理一塊塊的地方,是之為「封建」。
在成周布置了「西六師」,也就是將從西方周原帶過來,最能信賴的六個軍團的力量放在這裡壓陣。換句話說,周人滿意於取得商人表面、名義上的臣服,並沒有要真正取商人而代之的野心,也不覺得自己真有那樣的實力可以做到。我的旅程並不像中世紀的朝聖之旅那麼危險,畢竟當時被搶、挨餓、被俘虜都是可預料的結果。
蓋子輕砰一聲,卡回原位。但下水道不是特別適合停下來進行哲學思考的地方,即使周圍環境反映了我出發前的心理和情緒狀態。接著,隧道很快往下斜,我不得不完全躺平,蠕動著身體往前進。那或許會讓我自己的問題顯得不那麼嚴重? 我們從二四二街和百老匯大道的交叉口出發。
回到家後,我的問題並未消失。在這種時刻,時間似乎不是變快,就是變得很慢。
在地球上住了兩億五千萬年,牠們顯然跟原始的模樣相差不大。我想來一場心靈的冒險,此外也需要洗滌自己,得到淨化——用爛泥和污水。我離開時,家庭生活一團亂真正的巨變,發生在武王去世之後。
從三監之禍開始,周公帶領的勢力向東延展,歷經成王、康王、昭王、穆王至少四朝,東向擴張的活動一直持續進行著。而在翦商之後,決定周人必須繼續擴張的,不是武王也不是成王,而是周公。周人自身的繼承動亂,引發了「三監之禍」。武王率領聯軍打入朝歌,商紂王自殺,傳統上將這個事件視為周代的開端。
於是派駐在東方的分支勢力,這時就挾商人原有的資源,攻擊宗周。但其實要將當時的局面視為新朝代的建立是有問題的。
文:楊照 周公的「二次東征」與布局 能夠有效解讀的西周金文,當然不是每一篇都提到周公。史料上沒有辦法確認在武王兄弟中,周公究竟排行第幾?但綜合各種說法,很有可能管叔、蔡叔長於周公。
未經檢驗的印象想像,認為商人控制了龐大的地理區域,周人從西方壯大崛起,翦商之後,就承接了商人控制的區域,然後將這些區域分封給不同的人,負責管理一塊塊的地方,是之為「封建」。那太公呢?太公再度帶領周人遷居,來到「岐下」,也就是「周原膴膴」的周原。二次東征布局的第一步,周公在平定管、蔡之後,新建「成周」作為在東方的大本營。因為實質上,周人活動的主要區域,仍然限於西方的「周原」,對於東方,他們交還給武庚祿父繼續管理,只安排了武王的三個兄弟在一旁監視。透過金文材料,我們了解了封建的實質內容,也修正了過去的誤會。循此模式,愈來愈多的東方領域分封出去,周人的勢力也就透過「分封建國」的步驟,不斷向東開拓。
武王死時,周公留在周原根據地,管叔、蔡叔卻遠在東方,繼承過程中周公得到了遠高於管叔、蔡叔的權力,於是引起管、蔡的強烈不滿。派康叔去建立「衛」,既是二次東征自然的後續發展,同時也是封建的開端。
換句話說,周人滿意於取得商人表面、名義上的臣服,並沒有要真正取商人而代之的野心,也不覺得自己真有那樣的實力可以做到。現在我們知道了,封建沒有那麼簡單。
周人定居、發展農業,是從公劉這世開始的。史料上也沒有辦法確認,武王去世後,周的權力繼承到底發生了什麼事,周公是以攝政的身分掌控年幼的成王,還是自己稱王?如果周公自己繼武王即位,那當然是違反周人「父死子繼」慣例的,管叔、蔡叔更有理由覺得無法接受。
下這個決策時,另外一位權力人物發揮了作用,這人是召公。然而將許多沒有直接提到周公的金文內容放在一起,加上和古文獻比對,卻能勾勒出周公的決策、作為,以及他長遠的後續影響。二次東征因管、蔡不服周公繼承權力而起,卻沒有在管、蔡被壓服之後結束。在文王之前的發展中,他們最看重的先祖,一位是公劉,另一位是太公,而這兩位先祖受重視的理由有類似之處。
以西方的實力,周、召這邊壓過了東方的管、蔡,進而周公自己進駐東方,由召公留守宗周,保護後方。依照周人自己的說法,公劉之前,周人流竄於戎狄之間,是公劉帶他們渡過渭水,到達「豳」,也就是關中平原。
在成周布置了「西六師」,也就是將從西方周原帶過來,最能信賴的六個軍團的力量放在這裡壓陣。衛的作用,顧名思義是作為成周的前哨,保衛成周。
接著,再往東一點,建立了新據點「衛」,在這裡布置了更龐大的軍力「殷八師」。雖然名義上,封建制是在成王的時代開始進行,不過史料上清清楚楚顯示,周公而非成王,是封建制背後真正的設計者與強悍堅決的執行者。
封建的本質,就是武裝殖民 周人對自己的歷史世系,留有很多記載。找出有效的擴張方式,並貫徹意志予以實現的,也不是武王或成王,是周公。公劉帶他們離開了戎狄式的生活,進入文明。封建的關鍵核心,不在「封」——將土地分封分配出去,而在「建」——受封者得到的不是現成的領土,毋寧是一項指定任務,要他們在那個區域「建國」,成立有效的管理統治。
對於中國古史,過去最常有的誤會,是關於商、周之際的變化。關於封建的實質內容及做法,沒有任何早於周公的記錄。
《詩經・大雅》中清楚地描述了公劉將周人帶到這裡,趕走當地原有的住民,開闢出一塊新的農業土地來。一次東征速戰速決,二次東征相反地極其漫長,進而和後來封建的成立連接在一起。
周代的成立沒那麼簡單,沒那麼便宜。對於廣大的中國領域,商人並未有實質、直接的控制。